环境光生物化学交叉博士点
环境光生物化学于2023年9月获批交叉学科博士点。环境光生物化学是在大尺度学科交叉界面上研究环境污染及修复问题,涉及环境、生物、生态、化学、物理等众多学科的基本理论,显示出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交叉性、边缘性以及综合性的年轻应用性二级学科。在环境光生物化学技术中,环境、生物、化学和光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主要通过化学和物理的方法研究生物与受人为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机理,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绿色可持续发展、践行“两山”理论,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提供了原理和技术支撑。
研究方向:
1.环境光生物化学技术与生态效应
围绕污染物定向转化耦合环境光生物化学行为与环境毒性的新原理、新技术和新方法,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生态效应及其化学原理、过程和机制;发展基于生物引发或参与的光化学过程对某些重要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化的影响;同时,建立和完善评价环境污染物毒性效应的模式,并通过大规模工程应用实现技术转化与推广;强调理论、技术、应用的紧密结合,产生具有科学突破和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
2. 水体微污染物光化学生物降解行为与机制
围绕微污染物生态毒性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研究水体污染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及生态响应,探讨水体表面透光层中化学物质的光化学反应,研究典型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光化学过程中迁移转化及降解行为,同时,阐明不同形态金属和类金属元素的光化学反应及氧化还原循环;分析水生生物引发和参与的光化学过程,开展点源与面源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工程,为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机能及调整人为管理策略进行生态修复意义重大。
3. 土壤表面光化学过程及其生态修复
主要研究土壤表面有机物(主要是农业化学品、土壤有机质)的降解,光化学过程对化学物质从土壤表面相大气中的迁移;以原位野外观测、模拟环境变化的控制实验(开顶箱OTCs、FACE平台)为主要手段,研究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地表O3、氮沉降、颗粒物、干旱、增温等)及其多因子相互作用对农林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的影响;探讨植物(光合生理生态、水分生理生态、基因表达等)、土壤(介导碳氮转化的关键微生物、土壤性状)、植物-土壤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结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和功能(碳、氮和水循环)对环境变化(逆境胁迫)的响应、适应和反馈。
核心课程:光催化化学、新污染物环境行为与控制、生态毒理学、环境光化学、环境光生物技术、全球环境问题、国际环境合作项目开发与管理等核心课程。
培养目标:本博士点旨在培养具有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所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其研究方向上受到科研全过程的训练,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有关研究方向的一些较重要的课题中做出系统的、有创造性的成果的复合型人才,具备较强领导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高层次人才。
就业领域:毕业后可独立从事环境光生物化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教学或其他实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