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碳点提高Co/AC粒子电极去除腐殖酸的电化学还原性能:H*的主导作用
近几十年来,由于其具有高去除效率、低二次污染、温和反应条件以及操作简便等优点,电化学技术在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使用活性炭粉(PAC)和碳点(CDs)作为前驱体,合成了一种含有钴的复合粒子电极(即Co-CDs/AC),将其填充在电化学反应器内,构成三维电催化体系,降解废水中的腐殖酸(HA)。SEM、XRD和XPS证实,碳点成功地被引入负载有钴的活性炭中(即Co/AC)。引入碳点促进了钴催化剂的分散,并且钴催化剂的形态从Co0和CoO变为Co4N。与Co/AC相比,Co-CDs/AC的去除效率和传质速率分别提高了3倍和2.5倍,其值分别为95.5%和5.7×10-5 m/s。同时,能耗降低了3.8倍,仅为1.45 kwh/gCOD。此外,Co-CDs/AC 具有广泛的酸碱适用范围,并能有效去除其他有机污染物。除了NO3−外,CO32−、H2PO4−和Cl−的存在抑制了HA的降解。自由基实验表明, Co-CDs/AC系统中存在•OH和H*。H*是负责去除HA的主要活性物质,其贡献率达到了52.5%。与其他高级氧化过程不同,电化学还原取代了电化学氧化,成为 HA 降解过程中的主要贡献者。电化学测量表明,Co-CDs/AC 具有更高的氧析出电位和更低的氢析出电位,这促进了•OH和H*的生成,从而提高了HA的氧化和还原过程。此外,Co-CDs/AC在酸性和中性介质中具有更大的活性表面积,从而增强了活性位点。根据中间产物的结果,HA 被分解为小分子量的烷烃。
图1. Co-CDs/AC电催化降解腐殖酸的机理示意图
该成果以Carbon dots improved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performance of Co/AC particle electrodes for humic acid removal: The dominant role of H*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5, 392, 126768,DOI: 10.1016/j.jenvman.2025.126768)。生态环境系青年教师张文文为第一作者,王洪杰教授为通讯作者,2023级研究生惠宇飞主要参与该研究工作。该工作得到河北省“燕赵黄金台聚才计划”骨干人才项目(HJZD202507)、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B2025201010)和白洋淀流域生态保护与京津冀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
(2)共价三嗪框架作为粒子电极用于三维光电催化降解土霉素:协同效应、反应路径及机制
光电催化降解抗生素因其高效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光产生的载流子的快速重组和光电极的有限表面积,其应用受到很大阻碍。本研究在低温150℃下制备了高结晶度共价三嗪骨架,并首次在三维光电化学反应器中作为粒子光电极,用于降解土霉素(OTC)。SEM、TEM、XRD、XPS和FT-IR证实了高结晶度共价三嗪骨架的成功合成。电化学阻抗、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Mott-Schottky测试表明,CTF-150比CTF-120和CTF-180具有更宽的501 nm的光吸收范围和更窄的2.52 eV的带隙,光照下的Rct值更小。当OTC初始浓度为50 mg L-1时,在光照(λ > 420 nm)、电流为10 mA、pH为6.4、电解液为0.1 M Na2SO4的条件下,OTC去除率为86.2%,矿化率为62.7%。CTF-150光催化和电催化过程之间的协同效应不仅提高了38.5%的电流效率,而且将能耗降低到1.90 kWh m−3。CTF-150具有广泛的酸碱应用范围和对共存离子的抗性。电子自旋共振检测、猝灭实验和探针实验表明,h+、•O2-、1O2和•OH参与了OTC的降解,并验证了•O2-、1O2和•OH的生成途径。•O2-、1O2和h+是去除OTC的主要活性物质,而1O2是OTC矿化的活性物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将含苯环的OTC分解为开环产物。利用T.E.S.T.对OTC及其中间体的毒性、发育毒性、生物蓄积因子和致突变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82.35%的降解产物毒性降低。
图2 CTFs光电催化降解土霉素的机理示意图
该成果以Covalent triazine frameworks as particle electrode for three-dimensional photoelectr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oxytetracycline: Synergy effects, pathway, and mechanism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4, 371, 123219,DOI: 10.1016/j.jenvman.2024.123219)。生态环境系青年教师张文文为第一作者,王洪杰教授为通讯作者,2022级研究生王广阳主要参与该研究工作。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30705)和白洋淀流域生态保护与京津冀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