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生态环境系 - 学科建设 - 科研平台
2022-03-15 17:39:49 来源:本站原创

学院科研平台一览表

白洋淀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观测站

河北大学与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中国雄安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白洋淀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观测站,该站位于雄安新区安新县圈头乡桥东村,实验室面积约1000 m2,建有人工湿地中试实验装置10套、淀中村生态公厕1座、淀中村污水处理装置3套、尾水人工湿地公园约20,000 m2、近自然湿地修复实验区约200,000 m2,现已成为河北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服务新区的特色基地。

河北省湿地近自然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筹)

河北省湿地近自然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瞄准国家在雄安新区白洋淀生态环境领域中的战略需求,以水生态环境改善为核心,掌握水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在突出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开展近自然湿地水体污染特征及修复原理和控制污染技术的研究,为河北省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及雄安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可行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为河北省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在类似白洋淀的草型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主要着眼于湿地环境进行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研究,解决近自然湿地物质循环规律等基本科学问题,积极开发适合于白洋淀的净化修复技术及成套生态修复技术。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湿地污染特征与风险评估技术、退耕还湿技术、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策略与技术等。

区域/流域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团队

区域/流域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团队依托生命科学与绿色发展“双一流”建设学科群、河北省湿地近自然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以雄安新区为代表的区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为主要对象,核心研究方向为:研究流域/区域河湖(库)内源污染物赋存状态、传输过程和运移机制等环境行为,明晰沉积物污染的“源”、“汇”特征,阐明污染物与沉积物、水生植物和功能微生物等的微界面作用过程;开展流域/区域主控污染因子识别与风险评估、流域/区域污染控制的关键技术原理与方法、湿地生态修复策略与技术研究,探究近自然湿地物质循环与生态修复等基本科学问题,形成湿地地形空间格局优化与生态修复立地条件改善技术体系;研究流域/区域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重点探究根际微域中重金属转化行为及微生物学机制,形成土壤植物重金属污染阻隔和钝化技术体系,开发绿色环保大气污染控制材料,形成大气主要污染物协同控制深度治理技术。构建与集成流域/区域生态系统修复关键技术体系,明确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的可行性,保障流域/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完整修复。现有工作人员8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20余人,硕士与博士研究生50余人。